中国植物志
因网站整合,本页即将迁移至:www.iplant.cn/info/Hedysarum fruticosum var. mongolicum?t=z
意见建议 请 email: iplant@ibcas.ac.cn
FOC | FLPH | DCP | iPlant | admin    响应时间:0.22秒
蒙古岩黄耆
Hedysarum fruticosum Pall. var. mongolicum (Turcz.) Turcz. ex B. Fedtsch.
中国植物志>> 第42(2)卷 >> 豆科 Leguminosae >> 岩黄耆属 Hedysarum

3. 山竹岩黄耆(东北草本植物志)山竹子(东北)

Hedysarum fruticosum Pall. Reise Ross Reich. 3: 752. 1776; B. Fedtsch. in Act. Hort. Petrop. 19: 202. 1902; et in Kom. Fl. URSS 13: 266. 1948; 东北草本植物志 5: 122. 1976, p. p.; 内蒙古植物志3: 248. 1977.

3a. 山竹岩黄耆(原变种)

var. fruticosum

半灌木或小半灌木,高40-80厘米。根系发达,主根深长,茎直立,多分枝,幼枝被灰白色柔毛;老枝常无毛,外皮灰白色。叶长8-14;托叶卵状披针形,长4-5毫米,棕褐色干膜质,基部合生,外面被贴伏短柔毛,早落;叶轴被短柔毛,小叶11-19,被短柔毛,小叶柄长1毫米左右;小叶片通常椭圆形或长圆形,长14-22毫米,宽3-6毫米,先端钝圆或急尖,基部楔形,上面被疏短柔毛,背面密被短柔毛。总状花序腋生,花序与叶近等高,花序轴被短柔毛,具4-14朵花;花长15-21毫米,具2-3毫米长的花梗,疏散排列;苞片三角状卵形,长约1毫米;花萼钟状,长5-6毫米,被短柔毛,萼齿三角状,近等长,先端渐尖,长为萼筒的1半,侧萼齿与上萼齿之间分裂较深,花冠紫红色,旗瓣倒卵圆形,长14-20毫米,先端圆形,微凹,基部渐狭为瓣柄,翼瓣三角状披针形,等于或稍短于龙骨瓣的瓣柄,龙骨瓣等于或稍短于旗瓣;子房线形,被短柔毛。荚果2-3节;节荚椭圆形,长5-7毫米,宽3-4毫米,两侧膨胀,具细网纹,幼果密被短柔毛,后逐渐变疏,成熟荚果具细长的刺。种子肾形,黄褐色,长约5毫米,宽约3毫米,花期7-8月,果期8-9月。

产内蒙古呼伦贝尔。生于草原带沿河、湖沙地、沙丘或古河床沙地。俄罗斯达乌里和蒙古北部有分布。

本种为优良的饲料植物,为天然放牧场重要豆科植物。同时,本种亦可引种为固沙植物。用于固定沿河、湖的移动沙丘。

3b. 蒙古岩黄耆(变种)(中国主要植物图说·豆科)图版46: 7-11

var. mongolicum (Turcz.) Turcz. ex B. Fedtsch. in Act. Hort. Petrop. 19: 211. 1902; 内蒙古植物志3: 248. 1977.——H. mongolicum Turcz. in Bull. Soc. Nat. Mosc. 15: 781. 1842. in nota; Kitagawa. Neo-Lineam. Fl. Manch. 402. 1979.——H. fruticosum Pall. subsp. mongolicum B. Fedtsch. in Act. Hort. Petrop. 19: 211. 1902.——H. fruticosum Pall. 东北草本植物志5: 122. 1976, p. p.

本变种与原变种的主要区别在于其荚果无刺。

产内蒙古东部和东北西部的草原地区。生于沿河或古河道沙地。

本变种亦是良好的饲料和固沙植物。

3c. 木岩黄耆(变种)(中国主要植物图说·豆科)

var. lignosum (Trautv.) Kitagawa. in Rep. First Sci Exped. Manch. Sect. IV. 4: 89. 1936; Kitag. Neo-Lineam. Fl. Mansh. 402. 1979; 东北草木植物志5: 122. 1976; 内蒙古植物志3: 250. 1977.——H. lignosum Trautv. in Act. Hort. Petrop. 1: 176. 1872.——H. fruticosum Pall. subsp. lignosum (Trautv.) B. Fedtsch. in Act. Hort. Petrop. 19: 211. 1902.——H. fruticosum Pall. var. hybridum H. C. Fu, 内蒙古植物志3: 249. 1977.

本变种与原变种的区别在于小叶较狭;花序常超出叶;子房和荚果无毛和刺;其生态地理分布为更为干旱的西部地区。

产内蒙古东部和东北西部的草原地区。生于固定或半固定沙丘和沙地。

木变种仍是良好的饲料和固沙植物。

3d. 塔落岩黄耆(变种)(内蒙古植物志)图版46: 12-18

var. laeve (Maxim.) H. C. Fu, 内蒙植物志3: 250. 1977. ---H. laeve Maxim. in Bull. Imp. Soc. St. Petersb. 27: 464. 1881.——H. fruticosum Pall. subsp. laeve (Maxim.) B. Fedtsch. in Act. Hort. Petrop. 19: 212. 1902.

本变种与原变种的主要区别在于子房和荚果无毛和刺。但本变种更接近木岩黄耆 (var. lignosum (Trautv.) Kitagawa) 其主要区别在于花萼明显浅裂,萼齿短三角形,锐尖,长仅为萼筒的1/3;翼瓣片短而尖,等于或短于龙骨瓣柄。

产黄河中游的宁夏东部、陕西北部、内蒙南部和山西最北部的草原地区。生于流沙地或半固定沙丘和沙地。模式标本采自内蒙古。

本变种耐干旱,繁殖力强,是一种良好的固沙植物和优良饲料。目前,在我国新疆、甘肃河西走廊和陕北沙地普遍用作固沙植物和饲料;枝条是耐燃的薪炭。

知识共享:署名-非商业性使用-禁止演绎 1998《中国植物志》第42(2)卷 183页 PDF
中国植物志系统位置
图版46: 7-11
扫一扫,在手机上继续查看
logo_frps
版权所有  ©  1959-2004  中国科学院《中国植物志》编委会  科学出版社
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(系统与进化植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)数字植物项目组
京ICP备13006946号-2         我有话要说